發展生態農業,順應時代潮流,跟緊社會發展的步伐,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。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—農業生態化。生態農業是介于無機農業和有機農業之間的農業生產方式。運用無機農業的生產方式,農作物所含的有害化學物質減少,但是農作物的生產量也相應減少,農業生產率降低,影響農業的長期發展。在有機農業的生產方式中,種植戶使用大量的化肥、農藥及機械設備等進行農作物的大規模生產,有利于提高農作物的產量,但是也相應的增加了農作物中所含的化學物質的含量。因此,生態農業可謂是應運而生。生態農業綜合了有機農業和無機農業兩種生態發展方式,在傳統農業生產的基礎上,以生態學的知識和經濟學的知識相融合,因地制宜建立的一套農業發展方式。農業生態化發展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方式,對于保護生態環境,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。
生態農業有哪些顯要特征呢?
(一)持續性。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,防治污染,維護生態平衡,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,將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轉變為持續發展,將環境建設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,在更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,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,增強農業發展后勁。
(二)高效性。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,實現經濟增值,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,降低農業生產成本,提高經濟效益,為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提供農業內部就業的機會,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。
(三)多樣性。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,各地自然條件、資源基礎、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,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,結合現代科學技術,以多種生態模式、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,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,充分發揮地區優勢,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。
(四)綜合性。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,以大農業為出發點,按“整體、協調、循環、再生”的原則,全面規劃,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,使農、林、牧、副、漁各業和農村一、二、三產業綜合發展,并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,相得益彰,提高綜合生產能力。
如何有效發展生態農業呢?
(一)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。發展生態農業要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情況,因地制宜,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。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過于粗糙,不僅影響農業產量,而且對自然環境有很大的破壞。在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下,往往農民收入不高,地力貧瘠,農作物產量不高,于是開荒造田,長此以往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。發展生態農業,就是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,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融入生態學和經濟學方面的知識,科學、合理地進行農業生產。生態農業發展要以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為基礎,合理安排農、林、牧、副、漁的生產。例如,在坡地造梯田,減少水土流失;在水稻田進行漁業的養殖,有利于減少蟲害,增加稻田土壤的養分,增加農民的收入。因此,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,要根據當地的降雨、氣溫等自然地理環境特點以及農作物的生長特點,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進行農業生產。發展生態農業既有利于維持生態平衡,又能夠增加農作物的產量,促進農民增收,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支持。
(二)綜合發展,統籌兼顧。發展生態農業不僅有利于穩定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,而且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,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。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,不僅考慮到農業和農村農民的收入,更要以市場價值為導向,引導農民合理種植農作物。農民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,根據市場供求原理、交通運輸距離、農作物生產狀況等因素,科學、合理地安排農作物的種植和生產。